李玲,1964 年出生,浙江玉环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曾获“献礼全国两会优秀艺术名家”、“献礼全国两会优秀典范人物”、“中国艺坛 2023 年度优秀艺术家”荣誉。
民间舞龙
李玲\文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集各种形象于一身的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一个民族的图腾。中国人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它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已渗透到中华民族各个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已经扎根与深藏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头,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
春节期间舞龙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民俗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着舞龙的习俗。传说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体现了团结合力、造福人类、奋发向上、与天和谐的精神,同时具有娱神娱人、彰显威力等社会功能。所以用舞龙的方式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每逢新春佳节或各种传统节日,舞龙在我的老家浙江玉环一带也广为流行,浙江东南沿海一带有着“龙信仰”的民间文化传统。
其中我拍到的是浙江玉环坎门镇西头有一支民间舞龙队,龙的名称为“花龙”,他们以舞“花龙”庆贺新春,祈盼来年丰收,家丁兴旺,合家欢乐。2000 千禧年大年初一,我在家乡遇上了这支民间舞龙队,从此喜欢上拍民间舞龙这一民俗主题。
民间舞龙队基本上由一些上了年纪老人们和十几岁的小孩志愿组成,拿龙头的需要年富力壮的中青年人,而拿着龙桐的基本上是一些十几岁的小孩,这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传承。朴素的老年村民便是锣鼓队的成员,他们老当益壮是吹吹打打一把好手。按当地的风俗, 每年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开始了接龙,舞龙、正月初还要到各处串演慰问、正月十五闹元宵舞龙、直到正月十八日晚“化龙”为止,这些习俗,都是先祖曾经的遗风,舞龙给家家户户带来了年的味道,热闹非凡。
那段日子,他们走街窜巷、爬山涉水、去海边、到寺庙庙里、去工厂、大街小巷、为广大群众表演民间舞龙节目,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幸福美满,“花龙”每到一处都给大家带来了欢乐,也给新年带来生机和活力。他们舞的“花龙”历史悠久,据说已有几百年了。
民间舞龙有很多习俗,凡龙灯队都必须备“令”字红灯,主人和龙队之间的桥梁通过请柬来交往,龙队每到一处,受到主人热情招待,主人摆满一桌丰富的供品是迎接龙的到来。
按照当地的风俗,“圣斗”,一般由龙队里德高望重的人捧着,捧“圣斗”的人一天里可以随时轮流更换。 “猜灵”,即唱一些祈祷主人家平安、幸福、吉祥如意等话语,“猜灵”的人在一天里是不能随随便便更换的。
龙队和别的龙队也会在大街上友情的表演着跳龙门等节目,两条龙你来我往中舞、闹着、欢呼着,叫“龙双接”。舞龙滚舞中,颇具特色的是“龙绕柱”。舞龙由 13 条龙一起聚在一起参加庆祝活动的,叫“龙十三接”。
习俗中把每年的正月十八晚,叫做“化龙”,“化龙”那天晚上我被感很神圣神和神秘,大家相互间不太愿意看对方,生怕会叫出对方名字而显得尴尬,因为习俗中大家彼此间都不能叫对方名字,如到非叫不可的情况下,人们相互间很谨慎地用“哎、哎”来称呼对方,非不得已时用来打招呼。
这一晚龙队里的每一位队员脖子上都系上备好的红布条,严格上说,“化龙”活动女同志是不准参加的,我想亲眼目睹并用文字和图像记录这一神秘,是我从拍龙的那天起就向往的,一拖好几年没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我一再对他们强调自己天性胆大一再说自己没事的,后来,有人悄悄的在我脖子系上红布条,其实心里有点小怵,于是我成了唯一的一位女队员,和同去的两位影友大阳、糊涂一起跟随着舞龙队伍,(从照片时间上看和根据回忆,那晚是从 8 点左右,到 10点半才在海边“化龙”)敲锣打鼓的从寺庙出发,抬着“花龙”在平时走过的山路、海边、大街等地转了一大圈。一边走一边敲锣打着鼓,领队选好了地段,大家舞了一会龙,领队便用当地的闽南话大声叫着:“收神喽!收神喽!”,之后,众人也跟着一起起叫“收神喽!收神喽!”,之后大家又一起发出:“哦哦”“呜呜”的声音-----重复着“收神喽!收神喽!” “哦哦”的声音,我也不例外。2015 年之后,每每正月十八晚上,会情不自禁的想起“收神喽!收神喽!” “哦哦”“呜呜”。我会心默默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一路上边舞边喊,边喊边舞,最后把龙头和龙尾则要相接在一起,(“花龙”的龙栋留在庙里明年继续用,龙头和龙尾明年重新制作,因此有着“换龙换须换烛”之说法),拿到海边,在玉环坎门前沙海边,龙头和龙尾放在铺好的稻草上,浇上汽油,点燃,大家看着龙头和龙尾慢慢的红红火火起来,火在天空慢慢的延升,直到变成一团团烟灰在空中飞舞,这就是所谓神秘而又神圣的“十八夜化龙”。
在场的人们均双手合十,一个共同的心愿在心底燃烧,大家默默祈祷和保佑着: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年有鱼!
拍摄地点: 浙江玉环
拍摄时间:2012 年大年初一晨至 2015 年正月十八晚
家乡是人心灵深处的一张名片,家乡的文化是印刻在我脑海里的一种情怀。我的《民间舞龙》仿佛是我的老朋友,十几年来,伴随着我的梦想,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走出国门,其中作品《龙腾人欢共新春》于 2022 年被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收藏。
系列作品《民间舞龙》2015 年 3 月在《香港摄影报》专版刊登。《民间舞龙》专题 2016 年 4 月专版刊登在《台州日报》。
作品《民间舞龙》参加庆祝 2015 南非中国国家中国年“美丽南非”摄影作品交流展。《民间舞龙》专题于 2018 年春节期间在老家浙江玉环展览。系列作品《民间舞龙》在中国平遥、凤凰、黟县等各大国际摄影节中个展。
2021 年至 2023 年,连续三年被 CCTV 中央电视总台推荐,作品《民间舞龙》《龙腾人欢共新春》等作品入编全国两会重点推荐艺术家《大国崛起 国韵风华》、全国两会重点推选项目《传承经典时代榜样》、《艺术献两会讴歌新时代》两会专刊。等等。
摄影感悟:
力求作品画面表达自然、淳朴和美感,富于情感性、创造性和艺术性是其内心不断的追求。记录纪实专题摄影必须具备故事性真实性,文献价值和文化内涵是其表达的方向。
在整个舞龙队里,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有资格捧“圣斗”,走在队伍里比较显眼。
主人和龙队之间的桥梁通过请柬来交往。
老当益壮---吹吹打打一把手。
朴素的老年村民便是锣鼓队的成员。
拿龙桐基本上是一些小孩,这是文化的传承。
主人拿出丰富的供品迎接龙的到来。
爬山。
涉水。
走街窜巷的龙队给孩子们带来快乐。
舞龙队的小朋友舞得很有声有色。
庙里舞龙。
庙前、家门口都是不错的舞龙场所。
雪中舞龙别有一番意境。
两条龙舞斗嬉闹,叫“龙双接”。
龙腾人欢话新年。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一个民族的图腾。
太极八卦图是中国古老的文化科学遗产,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文明的结晶。
它不但在古代为人民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就是在现代也做出极重大的贡献。
“猜灵”,即唱一些祈祷主人家平安、幸福、吉祥如意等话语。
民间有“换龙换须”之习俗。
民间有“换龙换烛”之习俗。
正月十八晚每一位队员脖子上都系上备好的红布条。
在海边,龙头和龙尾放在铺好的稻草上,浇上汽油,点燃。
大家双手合十后,火在天空慢慢的延升,这就是所谓神秘而又神圣的化龙。
《民间舞龙》2018 年春节期间在老家浙江玉环展览。(摄影:施荣华)
《民间舞龙》2018 年春节期间在老家浙江玉环坎门(我的出生地)展览,我父母双亲来到现场,我偷偷拍下了他们的背影(摄影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