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兴书,1956 年出生,湖南慈利人。现为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陶瓷艺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湘江书画院院务委员,湖南湘韵丹青书画院艺术顾问,张家界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内蒙正蓝旗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化群体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画院理事,国礼艺术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央广文旅国际合作发展中心副理事长。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全球最佳书画名师】大型人物纪录片权威视频展播文稿
山水中的乡愁:胡兴书笔下的张家界与当代艺术的地域性觉醒
在中国艺术的长河中,地域特色始终如同一条蜿蜒的暗流,滋养着不同画派的独特风貌。从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到清代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中国画家们总能在脚下的土地中找到无尽的创作源泉。当代著名画家胡兴书先生正是这一传统的杰出继承者与发展者,他以张家界的奇峰异石为画题,不仅成就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更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新唤醒了中国艺术的地域性自觉。
胡兴书 1956 年出生于湖南慈利,这片毗邻张家界的土地赋予了他最原始的审美启蒙。张家界地貌的独特性是世界级的——石英砂岩峰林在亿万年的地质运动中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垂直形态,云雾缭绕间宛如仙境。这种地貌特征在中国传统山水画谱系中几乎是空白的,古代画家无缘得见此景,自然无法将其纳入笔墨体系。胡兴书敏锐地意识到,要表现张家界的山水,必须突破传统山水画的程式化语言,创造新的表现手法。他笔下的张家界系列,既有传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又融入了强烈的现代构成意识,奇峰突兀而不失稳重,云雾流动而自有章法。这种"地域性创新"使他的作品在当代山水画坛独树一帜。

胡兴书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理事、国礼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等头衔,不仅是对他个人造诣的肯定,更是对其艺术探索方向的认可。值得注意的是,胡兴书还担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和央广文旅国际合作发展中心副理事长等职,这表明他的艺术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视觉审美层面,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地域名片。在当代艺术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胡兴书的成功恰恰证明了"越是地方的,越是世界的"这一艺术真理。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跨越文化边界产生共鸣,正是因为其中饱含的对特定地域的深情与专注。
将胡兴书置于中国艺术史的地域性传统中观察,我们会发现他与历代大师们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石鲁、张大千、关山月等大家,都是因其对特定地域山水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现而青史留名。石鲁笔下的陇右山水苍茫浑厚,张大千眼中的峨眉浩荡淋漓,关山月表现的岭南清绿流丽——这些不同的艺术风格本质上都是画家与地域长期对话的结晶。胡兴书延续了这一伟大传统,并以张家界为基点开辟了新的艺术疆域。不同的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地域性艺术创作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文化语境,既要保持纯正的在地特色,又要具备与外界对话的能力。胡兴书的成功在于他完美地平衡了这两方面需求。

胡兴书的艺术实践对当代艺术创作有着重要启示。在全球化浪潮中,许多艺术家盲目追求"国际化"风格,导致作品缺乏文化根基和情感温度。胡兴书则向我们证明,深入开掘本土资源不仅不会限制艺术家的视野,反而能为创作提供不竭的灵感和独特的辨识度。他对张家界山水的长期专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自觉和艺术自信的体现。这种创作态度值得当代艺术家深思——在追逐潮流之前,是否应该先回归到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在模仿西方样式之余,是否应该重新发现脚下风景的独特价值?
胡兴书的艺术人生还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地域性创作的本质是对"乡愁"的艺术表达。这里的乡愁不仅是对故土的怀念,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宿。通过笔墨,胡兴书将张家界的自然奇观转化为情感符号,使观者能够感受到那片土地的灵魂。这种能力是优秀地域性艺术家的共同特质,也是他们的作品能够超越时空限制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艺术化的"乡愁"显得尤为珍贵,它为漂泊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返乡之路。
胡兴书先生的艺术成就提醒我们,中国艺术的当代转型不必总是向外寻求答案。张家界的奇峰经由他的笔墨获得了艺术生命,这一案例表明,中国画家完全可以从本土资源中开掘出具有当代价值的艺术语言。在全球文化交融与碰撞日益频繁的今天,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反而成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品质。胡兴书的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一条可能的路径:深入地域,方能超越地域;扎根传统,才能创新传统。这条路径或许不如追逐国际潮流那样光鲜快捷,但却可能引领中国艺术走向更为深远的未来。
(原人民日报美术专版评论员)2025 年 7 月 7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