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学院商学院“青春领航·e触即发”实践团于 2025年7月1日至8月14日,在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芦荡村开展了为期40余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聚焦当地农副产品销售、青少年文化教育及文旅产业发展需求,实施了一系列具体项目。
为探索传统文化传承路径,实践团与芦荡村村委会合作,于7月下旬面向村暑托班学生组织了“蚕丝扇手工体验”活动。活动室内,实践团成员吕思嘉将煮好的蚕茧放入温水中,用细竹签轻轻搅动,挑出丝头。她一边演示如何将几根蚕丝并成一股,均匀缠绕在素白的扇骨上,一边讲解:“沙家浜养蚕历史很久,蚕丝又细又韧,做成扇子既好看又凉快。”十岁的李小雨小心翼翼地捏住丝线,尝试往扇架上绕,几次失败后,在队员帮助下终于成功绕上第一圈,她舒了口气:“这丝比头发还细,真不容易!”随后,孩子们用环保颜料在绷紧的蚕丝扇面上作画,有的画了张牙舞爪的螃蟹,有的画了水波和芦苇。
活动持续约3小时,共使用蚕茧超过120枚,每位学生完成了一把手工蚕丝扇。村委会工作人员周霞全程参与后表示:“孩子们缠丝时那股认真劲儿,还有画完争着展示的样子,说明他们对‘蚕宝宝吐的丝能变成扇子’这件事有了真切的感受。这比光听故事印象深得多。”
在走访调研中,实践团发现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相对单一,辨识度不足。针对此情况,团队创意小组深入芦苇荡、水道边采风,记录下成片芦苇的形态、水波的纹理以及当地特色乌篷船的轮廓。小组成员在两周内,将这些本土元素转化为设计语言,完成了4套“芦荡四季”主题农产品礼盒视觉方案。例如,“夏荷蟹肥”方案以翠绿芦苇为背景,衬托出金秋大闸蟹的饱满;“冬藏芡实”方案则运用了霜色水波纹与饱满芡实颗粒的组合。经与村委及合作社负责人多次研讨,一套融合了芦苇、水纹与四季代表性农产要素的设计方案被初步选定,作为后续包装升级的参考方向。“方案抓住了沙家浜最让人记住的风景和物产,”一位合作社负责人反馈道,“色彩和构图也比我们现有的包装更吸引年轻人。”
同时,为探索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新途径,实践团创意小组深入研究了地方抗战史料。小组策划完成了《芦荡火种:36名伤员的秘密》实景沉浸式角色体验活动(剧本杀)草案,以及《芦荡谍影:沙家浜行动》简易桌游卡牌草案。草案内容均取材于沙家浜抗战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与事件。“阿庆嫂智救伤员、郭建光带领伤病员坚持斗争这些经典故事,被设计成了剧本杀中的任务关卡和卡牌技能,”实践团负责人仲钰介绍设计思路,“目的是让年轻游客在参与感中了解历史。”这两项创意方案已正式提交至沙家浜风景区管委会进行可行性评估。
为促进实践成果转化,8月上旬,实践团师生代表与沙家浜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在镇政府召开了校地合作推进会。会议系统梳理了前期调研数据、培训实施情况、文化创新方案等内容,并就未来合作方向进行了务实探讨。经过交流,双方初步达成以下共识:建立定期“技能下乡”机制,持续提升村民数字技能;深化在地文化元素挖掘,合作研发具有沙家浜特色的文创产品。会上,实践团展示了“沙家浜印象盲盒”概念设计图,盲盒内拟包含本地农产(如迷你包装芡实糕、藕粉)、非遗元素(如芦苇画书签、蚕丝扇DIY材料包)及红色文化符号(如Q版阿庆嫂徽章)。
“这40天不是单向的‘帮扶’,而是一场乡土与青年的双向奔赴。”实践团指导老师黄金总结道,“乡村振兴的答卷,正需要青年以专业为笔、以热忱为墨,在田野间写下答案。”从精准调研到创新实践,苏州工学院学子以实际行动为沙家浜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未来,团队将继续与乡村协作,贡献持续助力。(作者:尚雨涵 李诗蔓 查乐妍)